8 課程大綱問題解惑

  • 課程大綱問題解惑

Q1. 學習指標只能應用於正式課程中嗎?

A :並非如此。事實上,幼兒在幼兒園的整日作息,都有讓教學者可以運用學習指標提升其能力的時機。本手冊中,除了呈現許多正式課程使用學習指標的歷
程,也提供了一些非正式課程的學習指標使用歷程,例如:「實例 7 開學了」、「實例 8 快樂上學—戶外活動篇」等,都值得參考。

 

Q2. 在設計網絡圖階段,活動設計與課程目標和學習指標的關係是什麼?

A :首先,設計活動時可以思考可能的活動,再來思考可能對應到的某領域的課程目標,作為未來活動細節設計的指引。若採用了預設的活動時,就要參考課程目標下的學習指標,仔細地思考活動內容的引導與相關材料的準備,是否符合學習指標中所描述的幼兒的學習狀態。在實例中,第二部分的網絡圖,除列出不同活動可能連結的課程目標外,同時也特別用有色的底圖,寫出對應的學習指標,凸顯課程目標、學習指標和活動之間的連續關係。在「實例 1生活中的交通工具」中,特別以「活動詳案」的方式,將這些連結學習指標的活動敘寫出來,希望能提供教學者進一步教學引導的參考。

 

Q3. 幼兒能力的培養是否藉由單一活動即可達成?還是需要透過一連串活動方能有所提升? 

A :幼兒能力養成並非一蹴可幾,需長時間累積與培養。為了呈現能力培養的歷程,實例中特以詳細文字敘述說明活動與學習指標的連結。以「實例 1 生活中的交通工具」而言,連結的學習指標為「語 – 中 -1-4-1 理解符號中的具象物件內容」,當教學者引導幼兒理解符號時,必須讓幼兒經歷「覺察」、「區辨」與「詮釋」的歷程,因此規劃了故事閱讀、帶領幼兒上街走走等活動,提供幼兒「覺察」圖像符號的機會。之後再透過上街的體驗,引導幼兒「區辨」圖像符號,最後透過討論與分享,協助幼兒「詮釋」符號意義。藉由教學者不斷提供各種「覺察」、「區辨」與「詮釋」的機會,方能提升幼兒理解符號中具象物件內容之
能力。

 

Q4. 從「學習區」出發的課程,和一般預設的「主題」在發展課程的步驟不太一樣,該如何規劃並連結學習指標?

A :有些教學者嘗試跳脫以「主題」出發的課程取向,留意到幼兒在個別學習區中的興趣發展與引導歷程,及其後續的延伸課程。例如:「實例 5 積木區、語文
區/迷宮」就是這種以「學習區」為主的課程發展,從其中簡案裡,可以看到教學者如何規劃學習區環境,並引導幼兒在積木區、語文區及各學習區中的學習,最後逐漸聚焦成全班性「迷宮」主題的歷程。在上述的歷程中,實例的右方都有學習指標運用的說明,可以從中瞭解這類課程與課程大綱的連結關係。

 

Q5. 學習區中的素材與工具,甚至於活動和規劃,該如何與課程大綱產生連結?

A :部分教學者習慣從「主題」出發,因此也慣於將與主題有關的團體或小組活動連結至學習指標。然而如此的習慣,易忽略學習區規劃與課程大綱的連結關係,為了加強幼兒園環境規劃和學習指標的連結,本手冊的實例特別在「第二部分 課程規劃」中,列出「素材與工具」、「可能的學習方向」及「引導重點」三者的連結,供參考。

 

Q6. 在課程進行中,常常流於「點狀零碎」的學習指標連結,卻看不到實際活動間的脈絡關係,該怎麼辦?

A :由於教學者在設計課程網絡圖時,著重於活動的內容與各領域不同學習指標的連結,在實際進行課程時,有時會忽略每日活動或週間活動間的前後連貫脈絡。本手冊特別在「第三部分 課程實踐脈絡」中,列出四週的簡案,並以箭頭、線條等符號呈現活動間的關係,作為活動連貫之參考。希望大家能從前一日或兩日的活動中,找到之後欲延續或深化幼兒能力的活動。

 

Q7. 該如何將學習指標轉化成具體的活動內容與引導?

A :在現場中,常常發現教學者容易用「告知事實」、「傳授知識」或「直接提醒」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然而,如此的方式阻礙了幼兒可以實際操練或運作能力的機會。教學者在教學時,需不斷地思考,如何以問話引導的技巧,讓幼兒能不斷地運用各領域中的關鍵能力,例如:認知領域中的「蒐集訊息」、「處理訊息」及「解決問題」;或語文領域中的「理解」與「表達」等能力。為了讓教學者看到「具體引導」與「學習指標能力」兩者的關係,本手冊
特別在每個實例「第三部分」提供兩個詳案,並以兩欄的方式做呈現。在「左欄」,描述教學者具體的教學及引導流程,右欄則列出相關的學習指標,並說明教學者如何可以透過不同的引導與問話技巧,來強化所連結的學習指標能力。

 

Q8. 如何深化幼兒能力,避免淺層學習指標的連結?

A :教學者在連結各領域的學習指標時,時常使用領域中的第一層學習指標,例如:認知領域之「蒐集訊息」、社會領域之「探索與覺察」來連接學習指標,反
而忽略同領域中不同層次能力的深化引導。手冊中有些實例,會特別呈現如何深化學習指標的引導,例如:「實例 1生活中的交通工具」透過兩個詳案,說明可以如何從「幾天」的活動中,引導幼兒在語文領域,進行「理解」及「表達」的循環歷程。

 

Q9. 對於非預期性的偶發事件,可以連結到學習指標嗎?

A :在師生互動歷程中,常會發生一些非預期中的認知衝突或社會問題,本手冊部分實例中的活動詳案,會特別將這些「偶發事件」用不同的底色標示出來,提醒教學者在進行課程時,對這類的偶發事件,保持彈性,並思考如何連結到領域中的學習指標,了解教學者如何能在「非預設」的課程中,引導連結其相對的學習指標能力。

 

Q10. 學習指標是什麼?該如何與家長說明? 

A :課程大綱的學習指標是綜合分析臺灣不同年齡層幼兒表現的研究結果,用以作為教學者的指引。分齡學習指標代表根據實徵觀察,該年齡層有 50% –
70% 的幼兒可展現該學習指標能力,但須一再強調的是,學習指標絕非用來評量幼兒學習的標準,而是用來協助教學者深化教學的參考指引。例如:若大班教學者發現班上幼兒的表現,僅達到中班的學習指標,建議依據幼兒表現為基礎,設計並組織連續性的活動,逐步引導幼兒邁向大班的學習指標。在家長的部分,請大家盡量運用學習指標與家長溝通,強調幼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讓家長明瞭幼兒在幼兒園參與的所有活動,從正式課程、生活作息到遊戲扮演等等,皆為學習良機。學習指標能幫助教學者具體、客觀地說明幼兒的學習狀況,並建立幼教專業的形象。

 

Q11. 一個活動對應太多的學習指標,該怎麼辦? 

A :有時在設計活動時,會發現似乎一個活動可以對應到許多的學習指標,此時教學者最好能夠先暫時跳脫出學習指標,找出相對應的課程目標與領域,並思考
當下的活動主要想要引導幼兒朝向哪個能力的深化。接著,再回頭從許多學習指標中找出一至二項,並聚焦地思考如何能夠在一個活動或連續數個活動中,深化這些學習指標。因為,幼兒的能力是必須從許多的活動經驗中累積,若是連結過多反而失去了培養幼兒能力的機會。例如:「實例 4 扮演區/美容院、科學區/毛毛蟲」中的第一個詳案,可以看到教學者如何聚焦在「美 – 中 -2-2-5運用動作、玩物或口語,進行扮演」的學習指標,透過戲劇扮演的媒介,提供一連串的互動歷程,來累積中小班幼兒在「表現與創作」中的美感經驗與能力。

 

License

知识共享署名-禁止衍生 4.0 国际许可的图标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課程發展參考實例版权© 2019 2019属于何函儒 幼保系,授权协议是知识共享署名-禁止衍生 4.0 国际许可,有特殊说明除外。

Share This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