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Title: 《少年的自我療傷—甘耀明《殺鬼》少年圖書改編》多媒體教材

Author: 徐光鋕 編製

Cover image for 《少年的自我療傷—甘耀明《殺鬼》少年圖書改編》多媒體教材

Book Description: 本教材設計除沿用張琬茹所繪之插圖外,另增加cc 授權或是公眾領域的歷史相關視音頻和圖照、自製 GIS 定位圖像及網頁鏈接功能、客語朗誦、課後討論等,具有多媒體式的展現效果,大幅擴充了原本少年圖書暨繪本的教學功能,提供客語教學規劃更多元的教學情境選擇。(本設計不需另外安裝軟體直接輸入網址即可開啟閱讀)

Licens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Commercial ShareAlike

Contents

Book Information

Book Description

本文改編客籍作家甘耀明第一部長篇小說《殺鬼》,縮減其文字篇幅,輔以張琬茹所繪之插圖,使其成為適合國小五年級至國中九年級學生閱讀的少年圖書。甘耀明為新生代客籍小說家,其長篇小說《殺鬼》描寫二戰期間台灣少年劉興帕的成長經驗。劉興帕從客籍漢人的認同,在日本殖民政策以及皇民化教育下,逐漸轉為日本認同,直至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身為台籍日本兵的劉興帕因作者甘耀明所賦予台灣原住民之「原力」(The Force),而得以脫去政治制度認同的枷鎖,回歸族群原生的力量。

張琬茹創作插圖則以下列幾個原則找出描繪的圖像,代表張琬茹對於《殺鬼》的詮釋角度。一、鬼之圖像。《殺鬼》的主軸是國族認同的擺盪,各有不同國族認同之「鬼」代表:劉興帕-飄盪的「日本」鬼、劉金福-慈悲老鬼、吳湯興-為民族而戰的鬼王、鹿野武雄-實現武士道的鬼中佐、拉娃與尤敏-反戰的祖靈。二、象徵意義。筆者列舉文本中具有代表性之象徵:火車-現代化的力量、菊花-日本皇族、茶花 -堅忍的客籍族群、螃蟹-原住民救贖之力、台灣山林與土地-涵養生命與族群扎根之處。筆者徐光鋕依張琬茹的《少年的自我療傷》為基礎,將之製作成多媒體版本,命名為「《少年的自我療傷—甘耀明《殺鬼》少年圖書改編》多媒體教材」。

Author

徐光鋕 編製

Metadata

Title
《少年的自我療傷—甘耀明《殺鬼》少年圖書改編》多媒體教材
Author
徐光鋕 編製
Contributors
徐光鋕 編製; 張琬茹 改編與繪圖; 邱碧蓮 翻譯; and 黃玉美 錄音
License

本教材內的所有內容,如文字、圖像、影音等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均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