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學實驗(一)

實驗二 由廢鋁罐製作明礬

一、目的

操作簡單化學反應與分離技術,由廢鋁罐製作明礬。

 

二、原理

 

鋁雖然是地殼中含量第三的元素,但提煉鋁需耗費大量能源,廢棄鋁製品包含飲料鋁罐亦是不易分解的廢棄物之一,考慮能源和物質使用效率,目前回收的鋁絕大多數仍會再製為鋁金屬製品。

 

鋁的化學性質雖然相當活潑,但其表面通常被氧化鋁層所保護,與稀酸的反應較緩慢,而鹼性溶液則可較快速地溶解此一氧化層,然後與鋁金屬發生反應。鋁金屬與過量的鹼反應,形成可溶解的Al(OH)4−膠體,加入等當量的酸後可生成白色絨毛狀的Al(OH)3沈澱,若繼續加入過量的酸,則生成可溶解的 Al(H2O)63+(常簡寫作 Al3+ )。像 Al(OH)3 這種能夠同時與酸或鹼反應的物質稱為兩性(amphoteric)物質。具此性質的金屬氫氧化物尚有:Sb(OH)3、Sn(OH)2、Sn(OH)4、Pb(OH)2、Cr(OH)3、Zn(OH)2、Ga(OH)3、Ti(OH)4等。

 

礬類化合物(alums)是具有 A+B3+(SO4)2·12H2O 分子式的鹽類。本實驗將合成分子式為 KAl(SO4)2·12H2O 的明礬,在結晶結構中明礬其中 6 個結晶水分子與 Al3+ 緊密結合,其餘 6 個與 SO42− 及 K+ 形成較弱的連結。

本實驗的反應方程式如下:

  1. 鋁與 KOH 反應

2 Al(s) + 2 KOH(aq) + 6 H2O(l) → 2 Al(OH)4(aq) + 2 K+(aq) + H2(g)

  1. 加入 H2SO4 反應

Al(OH)4(aq) + H+(aq) → Al(OH)3(s) + H2O(l)

Al(OH)3(s) + 3 H+(aq) → Al3+(aq) + 3 H2O(l)

  1. 形成明礬沈澱

K+(aq) + Al3+(aq) + 2 SO42-(aq) + 12 H2O(l) → KAl(SO4)2·12H2O(s)

 

三、器材及藥品

器材:

10、100 mL 量筒、250 mL 燒杯、玻棒、減壓過濾裝置

藥品:

廢棄鋁罐(自備)、1.4 M KOH、9 M H2SO4、乙醇

 

實驗安全注意事項

強酸、強鹼請具腐蝕性,如不慎接觸皮膚需以大量清水沖洗

 

四、實驗步驟

  1. 將鋁罐裁剪成約 5 cm × 7.5 cm 大小,用砂紙磨去表面的顏料與塑膠內膜(勿於實驗桌上操作),再剪成約 0.5 cm × 0.5 cm 的小片,稱重取約 1 g。

  2. 將鋁片置於 250 mL 燒杯中,加入 50 mL 1.4 M KOH 溶液,緩慢加熱以加速反應。此反應為放熱反應並會產生氫氣,需小心操作。

  3. 觀察鋁片在反應中的升降現象並解釋其可能原因。適時補充水避免溶液低於原先 1/2。反應中溶液可能由無色轉為深灰色,此為殘餘之顏料或塑膠內膜分解所致。當氫氣不再產生時,反應即告完成。

  4. 以重力過濾法過濾熱溶液,收集濾液於 250 mL 燒杯中,待其冷卻至室溫。

  5. 攪拌濾液並緩慢加入 20 mL 之 9 M 硫酸,觀察溶液變化。若硫酸全部加入並攪拌數分鐘後白色沈澱無法完全溶解,可加熱以加速反應。若仍有沈澱殘留可過濾去除之。

  6. 冰浴溶液 15 分鐘,使明礬結晶析出。若結晶不易析出可用玻棒輕刮燒杯杯壁,或投入小粒明礬結晶作為晶種。

  7. 用已稱重的濾紙進行減壓過濾收集產物,以乙醇/水(1/1)溶液作為洗液,清洗沉澱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將產物平鋪於濾紙上,抽濾約 3-5 分鐘使產物乾燥後稱重,並計算粗產率。

  8. 廢棄物分類回收:

    • 酸性、鹼性水溶液廢液 → 分別收集於無機–鹼性水溶液、無機–酸性水溶液

    • 明礬固體 → 講桌明礬收集桶

 

五、實驗結果

鋁片來源 鋁片重量 明礬重量 明礬中鋁含量 粗產率
 

 

g g g %

 

六、問題與討論

  1. 如何確知產物是否完全乾燥?

  2. 為何使用乙醇溶液清洗產物?是否會把明礬結晶再度溶解?

  3. 查閱安全資料表,嘗試計算以判斷本實驗中產生的氫氣量和濃度是否會構成危險。

  4. 為何本實驗不使用酸而使用氫氧化鉀來氧化鋁金屬?